河北新聞網(wǎng)訊(記者宗苗淼 實習(xí)生江瀚)1月15日上午,媒體人張超在石家莊成功采集造血干細胞混懸液,成為河北省第821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。經(jīng)河北省紅十字會相關(guān)負責(zé)人確認,他也是全省首位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媒體人。
張超是河北日報報業(yè)集團縱覽新聞的一名青年記者。此前在工作中接觸過好幾位捐“髓”志愿者,自己便也加入了中華骨髓庫,如今配型成功并順利完成捐獻,他感到十分開心。從記錄者到踐行者,他希望自己能帶動更多志愿者加入捐獻造血干細胞的隊伍中來,為更多人帶去生命的希望。
從記錄者到踐行者
“又見面了。”“是啊,之前是記錄者,現(xiàn)在是救助人?!?/p>
1月15日9時許,河北某醫(yī)院,縱覽新聞記者張超躺在采集室床上,與省紅十字會三獻工作事務(wù)中心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負責(zé)人張新軍打著招呼。
當天,經(jīng)過5個小時的采集,張超順利捐獻了284毫升的造血干細胞混懸液。他也成為中華骨髓庫第19284例、河北省第821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。
“記得當時我在采訪的時候,醫(yī)院墻上的標識還是六七百例,如今我也在這個數(shù)字上貢獻了一個‘+1’,第821例?!睆埑f,此前他采訪了解,相比獻血來說,非血緣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很難,“但可以挽救一個人生命,我覺得這件事意義非凡,也很酷。”
2021年,在張超數(shù)次報道造血干細胞捐獻的新聞后,有了加入中華骨髓庫的想法。2022年,他走進愛心獻血屋,登記入庫。
錯過電話,捐與不捐
“兩個月前,我媽跟我打電話聊天,說接到個捐髓電話,她當時拒絕了。我才想起來這兩年自己換過電話,也沒跟家里人提過自己留血樣、登記造血干細胞入庫的事?!睆埑f,第二天,他就把入庫時留下的紅十字會電話找了出來,并打過去詢問。
“我采訪過很多次捐獻的事,知道從通知到捐獻,一般要有三個月的時間,但當時說到這位病人情況緊急,可能會往前排,我當時就同意了,這樣對方也可以過個好年啊?!睆埑f,其實沒有什么猶豫的,因為他對捐獻造血干細胞還是了解的,“對身體沒有什么影響?!?/p>
后來,張超向媽媽講了他幾次采訪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的故事,還有醫(yī)生的專業(yè)觀點,并得到了媽媽的認同。他唯一擔心的,是這位病人的情況。
采集過程中,石家莊市紅十字會業(yè)務(wù)工作部的劉萍代替病患家屬給張超念了感謝信。“原來是個孩子。”張超關(guān)心的問題是,“隨后的治療,他會很難受嗎?”
沒輸過液的年輕人
其實,張超的歲數(shù)也不大,是一位年輕人。他從小到大身體都不錯,這次捐獻造血干細胞,是他第一次輸液。
“我也怕疼、怕打針,在打動員劑前也會緊張,但這與救治生命相比,都不算什么?!彼f,為了更好地完成使命,在體檢通過后的日子,他積極調(diào)整作息,健康飲食、避免熬夜,并堅持鍛煉身體,將身體的狀態(tài)調(diào)整得越來越好。
“從采訪捐獻到自己捐獻,還是挺不一樣的。看著血液緩緩?fù)ㄟ^血細胞分離機,分離出造血干細胞混懸液,其他血液成分再回輸?shù)阶约后w內(nèi),也沒有什么不適。”張超向陪護的同事和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分享著自己的感受,“捐獻造血干細胞的過程跟躺著獻成分血是差不多的。”
“滴——”,隨著血細胞分離機發(fā)出聲響,1月15日13時30分許,張超的造血干細胞捐獻完成,混懸液被第一時間送往患者所在醫(yī)院,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將因此得以延續(xù)。
“使命完成!現(xiàn)在你想吃點什么?干點什么?”身邊有女朋友陪伴,張超舒心一笑,說:“先來個酸菜燉血腸,補補血,然后再好好睡一覺,昨天確實緊張得沒睡好?!?/p>
河北首位捐“髓”媒體人
“張超是河北省第一位成功捐贈造血干細胞的媒體人?!睆埿萝娬f,他捐獻的這袋造血干細胞混懸液為一位患者帶去了希望的種子。
張新軍說,正是有了越來越多像張超這樣的志愿者、捐獻者,才讓每10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產(chǎn)生的時間差呈逐漸縮短的趨勢——從2004年開始,1至100例用時7年2個月,到最新的701至800例,用時僅1年零15天。截至目前,中華骨髓庫入庫志愿者超348萬人,已累計捐獻19000多例,每年呈上升趨勢。
“我也想借這次捐獻的機會,厘清一些人對捐獻造血干細胞的誤解,現(xiàn)在醫(yī)學(xué)發(fā)達了,基本是像我一樣,通過外循環(huán)分離造血干細胞,這種提取方式是比較溫和的?!睆埑f,在做記者的時候了解捐獻造血干細胞,又通過這個事幫到了有需要的人,再把這個事傳播給更多的人知道,讓更多的人得到救助,形成良性循環(huán),正是一名記者使命的具體體現(xiàn)。
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自浙江中液機械設(shè)備有限公司 ,本文標題:《張超,好樣的!河北首位捐“髓”媒體人來自縱覽新聞》
還沒有評論,來說兩句吧...